Menu

皓首窮經 故紙堆中作神探──談蘇雪林教授的成就 陳怡良

一、屈賦研究,功力所在

  蘇老師自認為「一生沒有什麼稱心事,只有著述是一生所好」,而平生最大的志業,是在屈賦研究上。民國十六年,蘇老師因緣時會在《現代評論》雜誌上,發表〈屈原與河神祭典關係〉(此文現改為〈九歌中人神戀愛的關係〉),算是屈賦研究的入門嘗試。民國廿七年再撰述〈天問整理之初步〉,將天問文字略為整理。但真著手《楚辭》研究,是始於民國三十二年,因發現有域外文化來華這條線索,就興致勃勃的寫了〈天問裡的舊約創世紀〉、〈崑崙之謎〉等論文。

  蘇老師曾自述他得之於屈賦研究的學術靈感說:

  「我整個身心沉浸於這個靈感中,足足有十天之久,彼時胃口完全失去,睡眠時身雖偃息在牀,心靈則清清朗朗的醒著。我的一顆心像一顆晶瑩透徹的大珠寶,發射閃爍的光芒,照徹我靈台方寸之地,不,竟可說照徹了中國幾千年的故紙堆,一直照到西亞、埃及、希臘、印度等國的古代史。」

  蘇老師描繪他個人對屈賦研究的癡狂,真是活靈活現,躍然紙上。蘇老師認為「屈賦問題對於世界文化,竟可以說牽一髮而動全身,竟是世界學術史上一個大問題」,由於「它不但關係著中國固有高如山積的故紙堆,還關係著巴比倫、埃及、波斯、猶太、希臘、印度各國家、各民族古代的歷史、地理、哲學、文學、宗教、藝術、言語學、交通史等等,如果這研究問題獲得解決,那蒙蔽在屈賦上面二千數百年的迷霧,即可一掃而空,而整個先秦的歷史和學術史,都將完全改觀。」蘇老師以為若他不趕快挑起這副負擔,把他所發現的《楚辭》大秘密,加以揭發出來,那不但對不起自己,更對不起屈原的英靈。

  蘇老師對屈賦研究所立下的心願和使命感,使他在幾年間先後出版了《屈原與九歌》、《天問正簡》、《楚騷新詁》、《屈賦論叢》等四部著作,總名稱為「屈賦新探」,共一百八十萬字,可謂皇皇巨著。其著作基礎全部建築在「域外文化問題」上,「沒有域外文化份子,屈原作品即無法闡釋」,因之他參閱的文獻資料,包括神話學、人類學、民俗學、宗教學、文化史、語言學、天文學、考古學等,可謂冶古今中外於一爐。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:「彼此貫通,一線到底」,所得到的結論,是「九歌是整套神曲,乃祭九重天天神之歌,九歌歌主是西亞七星獲九曜之神,隸屬於同一集團」。「九重天乃係世界性,為古代文化民族所同具,而由域外即兩河流域傳來」,「天問是域外文化知識的總匯」。「世界文化同出一源,中國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支」。「域外文化也可稱為世界文化」,這是「屈賦的基礎,也就是屈賦的生命」。

二、《玉溪詩謎》,義山知音

  《玉溪詩謎》(原名《李商隱戀愛事迹考》)是蘇老師第一本學術性的專書。早在民國十七年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。義山詩,儘管詩句鏤金錯彩,瑰麗精美,但由於內容晦澀隱僻,難以索解,因此千數百年來,無數箋注家始終無法得其真正意旨。

  民國十六年,蘇老師因在東吳大學兼課,講授「舊詩選讀」,講義中適有義山的〈聖女祠〉、〈重過聖女祠〉、〈碧城三首〉詩,蘇老師對於某些箋注家的注釋,認為不足採信,就由自己重新就原詩的典故,去探尋它的本事。由此觸動蘇老師的靈感,便費心去探究,終於有了突破性的發現。

  蘇老師發現這幾首詩,竟然都是敍述李義山與女道士的戀愛事迹,後來更發現其他那些無題詩,敍述的戀愛對象,竟然是宮嬪。由於戀愛的對象,極不尋常,關係太大,義山不敢說,又不忍不說,只得挖空心思,編造一大批讓大費猜疑的詩謎,叫後人去傷腦筋,也難怪義山的無題詩,被認為是千古言情詩中,別開生面的精品。

  蘇老師先大膽假設,然後陸續考證,蒐集許多資料,發現許多新證據,才得到義山有和女道士、宮嬪戀愛的事迹,這獨到之見。使曾孟樸譽為「文壇名探福爾摩斯」。該書出版後,頗引起學術界不少回響,讚譽與反對者皆有。此書在台灣再版後,蘇老師再在玉謎正編外,又寫續編,蘇老師自認為此書尚滿意的地方是:「把義山晦澀隱僻的無題詩及有題等於無題的詩,全部解說出來了」。有人認為蘇老師能把一千多年前的義山詩謎解讀出來,真不愧是義山的知音,所言良然。

  蘇老師除撰述《玉溪詩謎正續合編》外,亦曾撰述與此同性質之專書,即《清代男女兩大詞人的戀史》(按兩大南女祠人指納蘭容若與顧太清二人)、《試看紅樓夢的真面目》等論文。

三、文學史書,含英咀華

  民國五十九年,蘇老師特將在大學講授「中國文學史」課程之經驗與心得,撰成《中國文學史》一書,此書簡明謹嚴,脈絡分明,極適合一般青年學子閱讀。民國六十年,該書榮獲中正學術獎。

  坊間不少文學史書,林林總總,不是過繁,就是過簡,又或心存成見,失去客觀。有位趙瑩先生就評述蘇老師這本著作之特色,是:(一)簡潔而精要。(二)內容兼收並蓄。(三)見解獨到,評論精闢。(四)文學產生之背景,說明深刻扼要。(五)常持與西方文學作比較。(六)文辭雅麗,引人入勝。另有一位陳致平先生,也曾評論蘇老師這本著作,是:(一)內容面面俱到,資料分配,適如其分。(二)文體發展說明,筆墨簡練,清晰扼要。(三)持論客觀,見解獨到,雋永之語,耐人尋味。(四)文學考據,平允持中,不墨守舊說,亦不務炫異端。(五)最後屬現代史的部分,尤為珍貴。

  蘇老師這部文學史,最值得珍惜與足堪參考者,確實是在後面現代史的部分,這部分是敍述西洋文化的輸入,與五四運動,及五四運動後的現代文壇鳥瞰。坊間一般文學史著,對於現代文學史之部分,大都略而不談,蘇老師以自身投入現代文學運動之經驗,及自身擁有之第一手資料,「不虛美,不掩惡,給我們一篇坦率最平實的紀錄」。青年學子若能一睹此書,必可對我國幾千年來之文學流變,具有一清晰之概念。

  除這本《中國文學史》外,蘇老師另撰述與此書性質略同之二本書著作,一為《唐詩概論》,論述唐詩興隆之原因,唐詩之變遷及代表性詩人與作品。二為《遼金元文學》,介紹遼金元三個朝代之文學發展與重要作家與作品,均別具見地。

四、《詩經》探索,亦具新見

  民國五十三年,蘇老師趁在成大休假之便,獲聘至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,由於擔任《詩經》課程,於是便因教學相長,而自加研究,而頗有心得,遂寫一篇〈詩經通論〉,文長三萬字,介紹有關《詩經》知識予學生,頗獲好評。返回成大任教後,繼續抽暇探討,曾在民國五十八年向「長科會」,以「詩經研究」申請獎助,獲准後以〈詩經通論〉加上〈二南〉的意義,及十幾首〈二南〉詩解呈上。

  蘇老師在《詩經》研討所獲之新見,如以為「二南中典故,皆為周氏族所有,與楚毫無干係」。又以為〈江漢〉是「三千年前一首奴隸的戀歌」。〈鴟梟〉是一首「古人遊戲而作的禽言詩」。「大東」一篇是寫亡國遺民受壓迫,和受剝削的痛苦,而此亡國遺民便是殷商民族。近來蘇老師即將多年來在《詩經》方面之探索,所撰述之論文彙編,而以《詩經雜俎》為名問世,對喜好研讀《詩經》者,深信當有參考價值。

  蘇老師在學術上的研究方法,向來別闢蹊徑,不走前人舊路,因而經數十年來在學術園地勤奮不懈的耕耘,而有豐碩的收穫,尤其一生功力所注的屈賦研究,更是見識新穎,成就斐然。後進學子若能深入精讀蘇老師之學術專著,相信對來日之研究,必可獲得不少的啟廸。

       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星期五 青年日報副刊